对职业的承诺–从始至终
仍记得二月六日晚上二十三点接到科室电话后内心的彷徨,虽然写了请战书,但这一刻来的太快了。我只能鼓起勇气第一时间将这个消息告知家人,妈妈只说了句“保护好自己”,下一刻已泪流满面。我是家里的幼女,从小父母和大哥表姐对我都是极好的,自然不愿意见我年纪轻轻奔赴战场,一时间接到家人各种劝告信息。可我作为一名有着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在此国难当头之际,岂能独善其身,我毅然决然选择了奋战前线。
七日晚到武汉后,接送我们的公交专车在大马路上畅通无阻,元宵还未到,这里俨然成了一座空城,分外静谧凄凉。我不禁有些伤感,那一刻我暗下决心一定尽自己最大努力让这座城早日恢复昔日荣华。第二天一早医疗队就接到任务,今日务必接管协和医院病区收治病人,这时各类医疗物资还未齐全,大家对协和西院环境都不了解,队员们都有着担忧,但领导们马上给出了决策,并做出相应方案,这样的效率真是让我深以为豪。下午就陆陆续续有队员前往医院上班了,我被分到了第六组,当天下午抓紧时间复习各项抢救操作。
"叮叮当,叮叮当~",闹钟在五点准时响起,今天是我在协和西院上班的第一天,因住的远,我们必须提前两个小时上公交专车前往医院,洗漱完毕,备好防护用物,带帽子口罩,套上冲锋衣后大家在大厅集合六点准时出发。
第一天上班内心有些忐忑,对未知既期待又有些担忧,我的护目镜起雾严重,加上防护服厚重不透气,让我只觉胸闷缺氧,但以往在急诊的工作经历使我很快克服了这些不适。我管的9个病人中3个病危,6个病重。1台无创呼吸机,3台高流量呼吸湿化治疗仪,7台心电监护,有3个病人高热,治疗繁多,因没有跟班就独立值班,对协和的工作流程和电子系统不熟,无疑工作量极大。刚在护士站接完班查房时就发现我所管的102床监护病人血氧跌到61%,气促,心率波动在140-158次/ min,血压高,我急忙上前查看病人心监连接完好,我随即调节氧浓度,摇高床头使病人处于半坐卧位,同时通知正在交接班的医生前来查看病人,并不断宽慰病人以缓解其情绪,病人指脉氧逐步回升,心率降至110左右。一番抢救下来,我几近看不见,护目镜里全是水,我已经感觉到里面穿的手术衣全湿了,在护士站见到队友们同样的境况,我们相视一笑,继而又投入工作。带着三层手套,在视野不清的情况下进行留置针穿刺输液,查动脉血气,雾化,喂药,做生活护理......时间就这样过去了,我万分感谢医院这几年的培养让我即使在这样的环境还能游刃有余地做好各项操作,我们二区六组超给力,在强哥和兵哥的带领下,虽然忙禄还是能按时完成本班工作并准点下班。
第四天,我管的有个病人康复出院了。床位消毒后,主班老师通知血液科的一个重病确诊新冠要转过来,因在这边我没办过转科,难免有些心慌,向主班老师问清流程后,又问了兵哥病情记录方面的注意事项,再到床边备心电监护吸氧。没过多久,病人就来了,这位患者是白血病规律化疗期间感染的新冠,来的时候全身都是皮疹,散在大片淤斑,多处表皮脱落出血,有皮肤结痂,有脱屑,眼睛有出血,嘴巴里都是溃疡出血,嘴唇全破了,上面覆盖着厚厚的血痂,患者张口困难,瞳孔也很难观察,可以说全身皮肤没一处是好的,气促严重,上吐下泻,上了心监后发现血氧低,只有80%,心率快,150–175次/ min,右手置了PICC,固定欠妥,贴膜下的皮肤都是淤斑。我马上给病人撤了血液科带过来的鼻导管,改用面罩高流量吸氧,血氧仅能维持在90%左右,心率仍快,医生看了病人情况,告知要急查血,查血气及做心电图。我马上遵医嘱为病人进行了操作,再清理了床单位后,用盐水给他清洗了皮损处,消毒、用敷料保护,再给他的PICC 换了药,病人生命体征同前,没有改善,我只能尽全力让他没那么痛苦,静静在床边陪他等待化验结果及会诊医生到来。这时,他眼睛稍微睁开了点,看向我,对着我笑了,我却忍不住落泪了。因为看着他这么痛苦,无力感油然而生。接下来的几天,看着他情况越来越差,由面罩吸氧改成了高流量呼吸湿化治疗仪通气,再到后面的插管,各类升压,强心,护胃护肝,抗感染,扩容治疗等等来了一轮,他的病情还是没能得到控制,我夜班休息回来上班时他就不在了.....。看着一个鲜活的生命慢慢凋零,我忍不住难受。希望天堂没有病痛,愿他一路走好。
转眼,两周过去了,我们六组的三剑客(兵哥、小琴、我)配合也越来越默契,在最强联队小六组队员们的陪伴下,我逐渐适应了这边的工作模式。这期间有过遗憾,有过悲伤,但更多的是喜悦,现在我的102床已经能笑着和我开玩笑,一周前就已经停了高流量,又由面罩吸氧改为如今的鼻导管低流量吸氧,指脉氧能维持在98%以上,核酸检测两次都是阴性,就等出院了。这样的例子这两周我看到很多,尽管每个班都很忙很累,但看着一个个病人好转出院,从入院时的高热、气促、呼吸困难,到如今能自由活动。我觉得我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既出战,不求荣归,只愿不辱使命,不负初衷,不愧吾心。我坚信黑夜终会过去,黎明很快会到来!
供稿:殷羽春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驰援武汉国家医疗队护士)
整理:宫小宁 谢凤兰
指导:陈利芬